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乐视金融区块链,以及乐视金融app上市公司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
本文目录一览:
国内区块链公司哪家最好?
首先呢,我先介绍下国内比较知名的区块链公司,然后再个人评价下哪家好,具体的你可以自己判断。
一、布比区块链公司,这家公司是做区块链底层技术服务和行业解决方案的。也就是做了一个底层区块链,并在上面做了一层适配层,企业可以快速的建立商业应用。底层区块链是自己研发的,共识机制是pbft,tps是每秒5000笔交易,银联每秒交易笔数是2000笔,比特币的每秒交易笔数是7笔,当然,底层架构不同,性能就不同,因为布比做的商用区块链,所以更看重性能。目前布比主要用在数字资产、供应链金融、供滑斗凳应链溯源、公示公证等领域。
二、布萌区块链。理论上说布萌应该说是布比的产品线,但布比主要是做私链,布萌做联盟链,所以分开来讲,布萌就是布比在数字资产的布局。底层技术是布比区块链,但依据场景对区块链进行一些封装,为企业提供API接口,企业将自己的资产发行在上面,依据区块链的特性,进行资产的自由流通,目前阳光保险、钱香金融、众托帮、好活啊等等一些企业接上去了,里面的资产有保单啊、积分啊、理财产品之类的。最后估计这个平台会打通资产间的壁垒,最后用户可以自由使用转让这些资产,这属于区块链行业比较有意思的一种玩法,因为既有公有链的开放,又有私有链的安全。
三、唯链,唯链是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商品ID管理云平台,以BaaS的形式为企业级用户提供商品资产管理、追踪溯源、防伪校验、新型供应链管理等。简单理解,就是唯链做了布比区块链“供应链溯源”这一块的内容。
四、同心互助,同心互助是一个互助保障平台,将一些互助保险的相关信息放入区块链,用户可以申请成为节点,参与记账,维护自己的数据。
五、小蚁,小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,将实体世界的资产和权益进行数字化,通过点对点网络进行登记发行、转让交易、清算交割等金融业务的去中心化网络协议。
国内大概就这五家区块链公司比较知名,个人比较推荐布萌。
第一,布萌使用的是布比区块链底层技术,业内比较看好,落地应用也是国内最多的,企业接进去,不仅仅能低成本(调用接口就行,似乎还免费)的使用区块链技术,还能使用里面的资源,想想和很多企业在一个链上,以后资源对接,用户转化不要容易。
第二,唯链和同心互助是专注于某一个领域的,不提供底层技术和行业解决方案,也就是说,你是这个行业的或这个行业上下游能用,其他领域就不能用了,用互助保障领域为例,众托帮和斑马社都选择了布萌,当然,如果是投资的话可以考虑一下。
第三、小蚁,为什么不推荐小蚁,因为小蚁是开源的项目,国内的商业环境大家都懂,尤其是行业刚开始发展,国内行情和国外不同,小蚁又经过两轮ico,在日后的运营中会是一个极大的忧患,而且目前小蚁还没有实际应用落地,做了一个法大大的平台暂时还没有公司使用(猜测可能跟开源的因素有关,企业谁敢把自己的数据完全开放啊),当然,小蚁开放的态度还是值得鼓励的,虽然我猜代码的优缺点都被同行了解的一清二楚,但不比较不清楚哈。
第四、为什么没有推荐布比,布比前段时间还融了3000万,因为布萌更开放,资源更多,当然如果业务对隐私性要求很高的话,也可以选布比区块销数链。
最后,信旅看我辛辛苦苦回答这么多的份上,选我呗!
带着34亿美元准备回国?贾跃亭才是最聪明的人?
我本来以为2020已经足够魔幻,但2021年的开头还是把我震了一裤子。
尤其是当我知道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(Faraday Future)即将在纳斯达克上市,估值34亿美元,并且还要和吉利 汽车 以及国内某一线城市一起合资建立中国总部和生产线。
这说不定意味着,离开祖国怀抱快四年的贾老板,终于要乘着这股东风回国了。
此处应当有《故乡的云》BGM。
另一边,春节前所有大平台都在发红包分钱比谁撒钱多的时候,只有乐视在自家App的logo里加了一行 「欠122亿」 。
这个操作就很骚,仿佛在贾老板东山再起前,又一次扒掉了他的短裤提醒大家 「这人是个骗子哦!」
良心企业,莫过乐视。
前有电动车国产三爹股价飙涨,后有一辆车都没造的恒大 汽车 市值暴涨到3500亿港元。
如今眼看着信用破产的YT贾也要乘着这股后浪卷土重来,只能说当资本市场乘上了电动车,我等凡人是无论如何追不上它的逻辑了。
所以这期节目,我想聊聊贾跃亭的资本逻辑,以及他为什么还在蹦跶。
01
还是老惯例先放结论。
乐视生态的确是旁氏骗局,但它更像是其中的一个变种。 它不是完全没有实际业务,相反,贾跃亭在某些方面视野还很超前,并且不少业务的逻辑在特定情况下的确能够成立。
正因为如此,直到2021年,还有自来水为贾跃亭洗地,还有冤大头愿意不断为贾跃亭砸钱。
但其实,无论是2014年被股民捧上神坛,或是2016年跌落成人人喊打的小丑,又或是如今重回牌局。贾跃亭一直在那里,他一直没变,一直玩着他的生态概念和资本 游戏 。
变化了的,无非是事情做没做成,风口有没有起风。
故事要从乐视登陆A股开始讲起。
大家都知道A股上市是有盈利要求的,如果没有连续盈利,是没有上市资格的,而上市后如果不能维持盈利,是要被ST的。
而长视频网站,一向被灶乱认为是盈利能力低下的业务。爱优腾三家至今仍陷于高昂的版权、服务器及带宽成本中,难以盈利。包括近一年市值暴涨的B站也远还没到能赚钱的地步。
因此, 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,这是乐视的一条死线。 后面我们还会提到这个。
乐视最早隐迟档作为一家视频网站,初期的盈利哪里来的呢?
广告肯定是不用说,这是任何一家视频网站的商业化基本盘,也是最重要的。
而另一个则是2B的版权业务。早年,乐视以接近白菜价的价格,购买了大量版权。
这些版权有多便宜?
根据乐视的招股文件,2007年采购电影、电视剧的均价为1.74万元/部,2008年为2.68万元/部,2009年采购量为前两年总和的7倍,均价只有1.47万元/部。
和现在动辄千万上亿的版权采购成本一比,这约等于不要钱。
2007到2009年,这三年的版权采购费用加起来只有5850万元,放现在买一部顶级大片都费劲。但乐视换到的,却是2324部电影版权和4.31万集电视剧版权。
就是用这么便宜的价格买版权,当时还有风投机构评论乐视,觉得它们是不是犯蠢,哪有视频网站花钱买正版的?毕竟当年优酷、土豆、PPTV、酷6等同行全都是盗版影视剧。
然后啪啪打脸就来了。
2009年后,视频网站行业迎来了一波版权大战,影视剧版权飙升,热门影视剧价格开始暴涨旦键到每部超千万元。
这是视频版权的风口,更是贾跃亭人生最重要的风口。
在版权上的超前视野,让乐视成功拿到了2B业务的增长点。
到2011年,版权分销的收入已经占据营收的五成以上。加上乐视早早地启动了会员模式,让付费用户先把带版权高清视频看起来,培养了第一批有付费习惯的视频用户。
可以说, 用户付费+广告+版权三驾马车,把乐视这个二线视频网站抬进了A股,成为了视频网站第一股。
所以某种程度上,我觉得贾跃亭确实有点穿越回来的味道。
02
但上市以后,乐视限制就多了。
视频网站又不是什么赚钱的生意,随着版权大战开打,版权价格水涨船高。
版权二道贩子乐视面对原材料大幅涨价,倒卖老版权又势必越来越不赚钱的状况,此时只有一个选择,就是跟进。
2013年到2016年这中间的四年,版权内容的成本分别为12.8亿、14.6亿、23.9亿和31.9亿。
直到2018年之前,乐视都没在版权成本上省过钱。
既然不省钱,那么盈利就成了难题,前面也说了,A股对盈利能力的要求很高。
但贾跃亭显然是不愿意上市爽一把就退市的,因为A股才是贾跃亭的金矿,才是乐视生态未来最重要的现金牛。
这一点后面再讲。 现在乐视的首要问题是怎么搂到钱,让自己留在A股。
此时,贾跃亭想到自己身为会计最擅长的事情:做账。
一家企业,多少都会打上创始人的某些特质。
创始人是程序员出身,多少会有点极客范儿;创始人是当老师的,公司就总想着说教;创始人是销售出身,公司打硬仗和做推广就会很强。
而贾跃亭会计出身,所以 做账就是乐视的核心竞争力。
对版权成本,乐视采用的是一套名为「直线摊销」的财务技巧。
一般情况下,假设一部全新的影视剧,购买成本是3个亿,这笔钱不会一次记账,而是采用摊销的方式,分摊到版权期内的各个时段记入成本。
但值得一提的是,影视剧能给视频网站带来的收益,往往前两年占90%,第三年往后就只剩10%。大头收益都在前两年。
因此,在摊销时,采用怎样的方法,就要看会计的手腕了。
例如优酷、搜狐视频采用的是非常实诚的「加速摊销法」,第一年记入成本的大头,之后逐年递减。
而乐视采用的则是「直线摊销法」,也就是成本平均摊到每一年。3亿成本,平摊6年,每年5000万。这样做账,的确不违法违规,甚至其他行业通行的都是这套做法。
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前两年收益最大化,而成本最小化,于是这两年的财报会做得非常漂亮,账面看有盈利。
但问题就在于虽然前两年财报好看了,但成本其实被拖到了后期,即使影视剧已经过气,不产生价值了,每年的支出还是源源不断的。这就相当于寅吃卯粮,降低了大后期抗风险的能力。
另一个好处则是高价购买的版权,在财报中会被计入无形资产,成为公司市值的一部分。当然,这些资产其实价格虚高,根本没有啥变现能力,只不过在财报中,没有人会追究这些。
靠着这套做账技术,乐视不仅顺利留在了A股,还成功推高了股价。
03
到此为止,一切都还是可控的,商业逻辑看上去似乎也是成立的。
但光是做版权和视频网站生意,并不能满足贾跃亭的财富梦想,也撑不起一个最高曾达到近1700亿市值的公司。
况且作为A股上市公司,守着一个视频网站,对贾跃亭这种牛逼会计来说,简直是捧着金碗要饭。
于是在贾跃亭手上,做账能力和所谓的「乐视生态」一融合就出现了「生态化反」。
什么是生态化反?生态+做账=财富炼金术=化学反应,这就是生态化反。
从2011年开始,贾跃亭开始描绘他的生态帝国。而到了2014年,一次避居海外,回国后,贾跃亭的生态梦开始越做越大。
细数一下乐视的生态帝国吧。
2011年,乐视影业成立,进军内容行业上游。
2012年,乐视网 体育 频道成立,后来独立出来成为乐视 体育 。
同年,乐视挖来联想技术达人梁军,进军电视硬件领域。
2014年初,乐视云计算成立。
2014年底,贾跃亭微博宣布造车。次年年初乐视 汽车 成立,发布会上并没有出现车,只发布了 「我们真的要造车了」 这个消息。
2015年初,乐视宣布进军手机行业。同样,发布会上也没有出现手机,只发布了 「我们要做手机了」 这个消息。
同年,乐视金融成立。
至此,乐视三大体系,七大生态正式成型。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张图:
04
那么这个生态是怎么给乐视输血的呢?
从乐视电视,也就是乐视致新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。
互联网电视可以说是乐视口碑最好的业务,也是输血最凶的业务。
2013年,乐视第一台「超级电视」上市,到了2014年,销量已经达到了150万台,是同期小米电视销量的5倍。
2015年,销量则是翻了一番,达到300万台。这个销量,在国内电视行业绝对不是什么小玩家了。
但而这三年,乐视致新的亏损分别是4700万、3.86亿和7.31亿。
在乐视的逻辑里,智能电视的业务,是不靠硬件赚钱的,相反,把硬件价格做的低低的,然后靠服务赚钱才是互联网电视的逻辑。
那,硬件的亏损谁来承担呢?
还记得前面说的,A股上市公司可不能随便亏损。那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饿其体肤,亏损的担子,就交给子公司乐视致新来承担吧!
要知道,乐视致新并不是全资子公司,乐视只在里面占了50%多股份,但生产的所有电视,全部都卖给乐视。
相当于乐视亲手制造了100%的亏损,却有40%多,可以让小股东买单。
这一镰刀,是割在投资伙伴身上的。
这还不算。
本来智能电视的价格就不高,各家都是微利甚至亏本在卖,但乐视还要从硬件的销售额中挖出一块来,作为「服务费」。
大家都知道乐视买电视送视频会员,一台电视就附带两年的会员期。假设一台电视价格2000多,2年的会员资格价值将近一千。于是在乐视的账本上,电视硬件的收入是1000多,剩下900多属于会员费,也就是服务费用。
在乐视的商业故事里,电视不赚钱或者赔钱。但每一台电视绑定一个用户,用户未来续费就会带来稳定的收益。
说实话,我见过有的App做推广,一个用户成本要到100块以上的。但乐视花小一千去获得一个用户,如此豪横我还是想不到的。
况且等到两年会员过期,你乐视存不存在还是未知数,这么大手笔送会员,一看就不是贾跃亭的风格。
但在会计眼里,账可以有另一种算法。
算法一:
在财务上,乐视电视附带的这两年会员,需要用户开通并使用完成后,才能算是收入。会员期每满一年,才能把当年的服务费收入写进财报。否则只能作为「预收款」存在。
但乐视大笔一挥,直接把当年所有卖出电视绑定的服务费,都算作收入写进财报。唰一下,营收和盈利都变得无比好看。这样的财报一发出去,股价马上蹭蹭蹭地涨。
但其实呢?把细水长流当成一锤子买卖,随着时间推移,会员费越收越少,日子就越来越难过了。
算法二:
乐视本就有网络视频业务,需要购买版权。电视会员的服务费纯粹就是增量市场,边际成本几乎为0,白送又何妨?更何况我是收了钱的,只不过钱都在电视价格里面体现了。
这又是一种诡辩了。电视会员的服务费本身就需要有版权做依托。没有几十亿的版权成本砸下去,会员就一文不值。
所以即使服务费体现在电视价格里面了,也是用来填补版权支出的,而不是纯粹当作增量市场,混淆视听。
算法三:
电视诞生近百年,卖电视机早就不是投资人感兴趣的性感故事了。
但乐视用「互联网电视」「服务+硬件模式」「平台+内容+终端+应用生态」一包装,资本市场就会觉得这是一门非常有想象空间的生意,自然会把乐视致新的估值抬高。同时上市母公司乐视网的股票也水涨船高。
会计不可怕,可怕的是会计会动嘴皮子,更可怕的是会计会动嘴皮子还会做PPT,这就是贾跃亭了。
前面我们提到乐视的各种做账方法,一句话总结套路: 把近期的收入做高,把成本摊销到未来。
而归根结底目的只有一个: 把上市公司乐视网的财报做好看,推高公司股价。
贾跃亭很清楚,不断上涨的股价,就是乐视的命脉,是撬动乐视财务循环的原动力。 只要动力不停,那生态化反的故事就能一直讲下去,乐视财务就能一直保持动力。
这个循环的模式基本是这样的:
第一步:通过质押股份,增发股份,股票套现的方式变现。
第二步:把钱投入上市公司和生态子公司维持运转。
第三步:运转过程中,用财务手段,把成本摊销到未来,或者让子公司承担亏损上市公司拿利润,拉高股价。
回到第一步:股价升高,继续质押股份和增发,换取更多现金。
除此之外,子公司还可以独立融资,或者盈利来为这个财务循环输血。
可以看出,只有股价不断升高,公司盈利情况大大提升,子公司持续得到融资输血,才能维持这场钱生钱的内循环 游戏 继续玩下去。
恰巧的是,天时地利,都站在贾跃亭这边。
乐视2014年开始打生态概念的时候,A股恰好经历了一波大牛市,整体情绪非常积极乐观,对造概念,讲故事的公司毫无防备。加上2014年「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」概念的提出,互联网公司愈加炙手可热。
A股对上市公司要求很高,尤其是盈利要求,挡住了无数不赚钱不盈利的互联网公司的上市脚步。以至于互联网公司在美股港股上市,成为了一种通行惯例。
所以乐视股价一涨再涨,在2015年飙到近1700亿。
讲到这里,你应该理解为什么乐视爱开发布会,哪怕是什么产品都没有的发布会。为什么贾跃亭喜欢造「生态化反」「七大生态」这种极其宏大概念。
在上市公司层面,毕竟科创板看市梦率,只要梦做的够大,市场就会觉得你有想象空间,股价就能不断飙升。
而在子公司层面,你可以把它们理解为一个个创业公司。
而那时候中国的创投圈,不乏估值泡沫。最不好的风气就是一个比一个会画大饼,一个比一个能说会讲。只要有好故事,估值能一直上行,投资人能接受你长期亏损,也能接受你为母公司输血,能接受一轮一轮的烧钱。
就像贾跃亭号称5分钟说服郭台铭一起造电视,上周去世的前乐视影业董事长兼CEO张昭也是被贾跃亭的热情所征服,一拍即合,一起打造「中国迪士尼」。
这剧情,不比博人传燃?
05
最后回到开始的话题,为什么贾跃亭还在蹦跶,为什么他的FF还能上市?还能有人买单?
如果你把如今的新能源 汽车 业务放进乐视的逻辑里,你就会发现,一切都活了。
我们说乐视生态是旁氏骗局的一个变种,其实是因为原教旨的庞氏骗局完全没有自造血功能,纯粹让后来的投资客为先来者买单,到最后傻子不够用,就暴雷了。
但乐视不同,乐视手上不是完全没有真家伙的。
七大生态中至少视频网站、电视硬件都有合格的产品和商业模式,乐视影业更是成为七大生态里唯一有稳定盈利能力的业务。如果这些业务能稳定盈利,能cover住其他业务烧钱的状态,那么乐视的 游戏 就可以一直玩下去。
贾跃亭赌的就是股价下跌和子公司盈利,哪一个更晚发生。
很可惜,他最后摊子铺的太大了,还去涉足没有几百亿人民币,就根本没有入场券的 体育 行业和 汽车 行业。
影业团队和硬件团队再赚钱,也扛不住败家子到处挥霍。
随着一二级市场利好出尽,乐视的循环终于崩了。无数投资人的钱化成了泡沫,小到普通A股股民,大到老江湖孙宏斌,无人生还。
这一局,他输了。
但有趣的是,到了2020年这个魔幻的年份,新能源 汽车 吹起了一阵风口,国产三大电车股票一路猛涨,大车企纷纷入局,使得这个行业一下子进入了资本的春天。
而恰好贾跃亭在这方面,还有些乐视时期积累下的造车遗产。
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。乘着东风,凡是和造车相关的概念,价格都开始飙升。FF的价格,终于达到了让市场重新审视贾跃亭的水准。
况且造车这种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,想象空间,比视频网站大多了,于是贾跃亭有了转机。
但贾跃亭自己呢?他有做了什么吗?不,他还是那个不回国的贾跃亭。他一直没有改变,变的是时代的方向。
资本是无情的,它抛弃一个人时毫不拖泥带水。
但资本又是善变的,它在低谷时失望而去,也会在高峰时重新慕名而来。
资本更是健忘的,无论贾跃亭过去有多不靠谱,在能赚钱的契机面前,资本也会不计前嫌。
就像我过去的内容里说的一样, 资本,永远有下一局。
目前国内有没有区块链技术研发的企业?
目前,国内研发区块链技术的公司多如牛毛。例如,欧陆众筹在试水启神区块链众筹项目;比特元在试水金融交易平扰旁闹台系统;蚂蚁金服、乐视金融、万达、腾讯都在不同程度的试水区块链相关的项目,银行机缓罩构对区块链技术也是非常的看重的。
关于乐视金融区块链和乐视金融app上市公司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?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
欧易安卓下载:立即前往
欧易IOS下载:立即前往打开APP,领取最高价值60,000元数字货币盲盒
本平台所提供的金融投资信息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投资者应该自行承担投资风险,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决策